网站首页 拉祜资讯 通知公告 视频新闻 党建之窗 文化旅游 综合栏目 专题栏目 热点转载
 
首页 >> 专题栏目 >> 向时代楷模朱有勇同志学习
 
黄惠川:躬耕力行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来源: 时间:2020-01-02 阅读:

  

黄惠川

  12月30日9时30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和中共云南省委联合举办“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上,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黄惠川作《躬耕力行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报告发言。

  黄惠川发言称,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控制作物病虫害主要依靠农药,朱老师主动坐到了冷板凳上,选择了一条最难走、最难出成果的路:就是找到一条不使用农药,就能帮助农民控制病虫害的路。

  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老师在云南省石屏县的一个小山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当杂交稻和糯稻一起种在田里的时候,糯稻就没有稻瘟病。他设置了一块试验田,从早到晚待在田里,边观察边记录,他在这块田里整整种了7年,可是,却一直没有把这种现象稳定地重现出来。

  带着萦绕心头10年的困惑,朱老师远赴悉尼大学留学,在留学的过程中,他意识到生态学试验至少要扩大到100亩以上才有可能找到答案!他重新设计试验方案,从100亩开始,逐渐放大试验规模,1997年2500多亩,1998年12000亩,1999年50000亩,连续3年实现田间控病效果85%以上,十多年不屈不挠的钻研探索,他终于成功了。

  2000年,这一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全球关注,从此开启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创新之路。

  朱老师经常告诫学生:“学术上、科研上要想取得成果,一定要远离功名浮躁,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积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不要仅仅为了发文章而搞科研,而要研究制约农业发展的真问题,尤其是农民所关心的问题。”

  2015年,年过花甲的朱老师主动请缨前往最贫困的地区澜沧县参加脱贫攻坚工作。朱老师告诉学生,“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的科研不仅在实验室里,也在田间地头。论文不能光写在纸上,还得写到大地上”。

  2016年,团队研发的林下三七种植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找上门来希望购买这套核心技术,或者以技术股份的形式进行合作。可是,朱老师却决定,将这套技术无偿给予当地的农户和群众使用。

  朱老师专门开了一个会,几乎是掏心掏肺地对所有人说:“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待遇,我们为什么还要挣这个钱呢?我们科研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所有老百姓受益吗?”从那天起,朱老师定下了一个规矩,谁都不许利用他的技术成果谋取个人利益!

  朱老师常说:“我们搞农业的,能够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让科研成果在千家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多少文章、给多少钱都高兴,农民的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本文来源: 
 
 上一篇: 李娜努:我也是院士的学生
 下一篇: 刘元昕: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