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拉祜资讯 通知公告 视频新闻 党建之窗 文化旅游 综合栏目 专题栏目 热点转载
 
首页 >> 专题栏目 >>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景迈山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典范

来源:普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时间:2025-02-22 阅读:

image.png

2023年9月17日,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审议,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大会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延续至今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传统人类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它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茶,捍卫了中国在世界茶叶起源、种植、贸易和茶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如何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卓越智慧。

大自然的馈赠

大约6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开始碰撞,青藏高原不断抬升,并向东西两端释放压力,挤压形成了我国典型的南北向山系——横断山脉。山脉抬升阻挡了西北寒冷气流,吸引了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风暖流,送来了滋长万物的雨水和激发生命的热力,最终塑造了山高谷深、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生物类群复杂多样地理环境特征,成为古老物种的庇护所和物种的演化中心。横断山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生长于此的茶叶祖先——山茶科树木躲过了第四纪的冰期袭击,遗存下来并逐渐演化成今天纷繁多样的现代茶组植物。而横断山脉的怒山山系—澜沧江—云岭山系则成为茶树生长演变的天堂,是茶树形态、特色、品种多样性保存最丰富的地带。以澜沧江为轴,大批古茶树和茶山,云集在这片区域。

普洱市地处澜沧江中下游,这里有3540万年前的茶树始祖宽叶木兰化石、2500万年前的中华木兰化石、2700年的野生型茶树王和野生型茶树资源群落,以及千年过渡型古茶树和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林,茶树演变进化链条完整清晰。特殊的地理区位使中国澜沧江流域成为全球重要的茶树起源中心。景迈山,就处在这个区域的中心地带。

与万物相处的智慧

景迈山被澜沧江水系的南朗河及其支流南门河三面环绕,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位于今天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境内。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傣族先民先后迁徙至景迈山定居,并在这里发现和认识了野生茶树的药用等价值,开启了驯化、栽培茶的历史。

先民们根据景迈山地形地势、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和茶树生长特性,在森林中选址建寨,在寨子周围种茶,逐渐探索出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间伐乔木并在高大乔木下种植茶树的“林下茶”种植技术:在森林间以村寨为中心片状开发茶林,在茶林之间保留森林作为分隔防护,每片茶林保留大部分高大乔木,地表保持草木层,从而形成了“乔-灌-草”的立体生态群落结构。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最终创造了“茶在林中、村在茶中、人茶共生”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山顶是世居民族的神山和水源所在地;中部是古茶林和村落,村寨整体上围绕神山布局和寨心集中建设;古茶林外围保持分隔防护林,以防治冬季低温和病虫害传播;农耕作物则在海拔相对较低、水源充足的地区,避免了对古茶林的干扰。通过这一独特土地利用方式,使人与茶有机融入自然,塑造了林、茶、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空间关系和生态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使茶林得以有序更替、持续保持生机活力,同时避免了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在实现人的生存发展的同时,有效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平衡性和稳定性。古茶林里树龄超过一百年的茶树有120多万株,最老的茶树树龄300年以上;古茶林内共记录种子植物943种和变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5种,陆生脊椎动物187种,鸟类134种,蜜蜂等经济昆虫21种。在这个系统中,鸟类和蜘蛛治虫害、枯叶当化肥、茶树保持自然生长,人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并依茶而生,万物因此各得其所、良性运转、和谐共处。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认为,这一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智慧。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景迈山远看是森林、近看是古茶林。主要遗产要素包括芒埂、景迈、糯岗、翁基等9个传统村落及其传统文化、5片保护完好集中古茶林和3片分隔防护林,遗产地总面积19095.74公顷,其中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波澜壮阔的云海、青翠起伏的山峦、鸟语花香的古茶林、兰香蜜韵的景迈茶、古朴宁静的古村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淳朴善良的村民,景迈山宛如一幅天人合一的绝美画卷。

千百年来,景迈山上的布朗、傣、哈尼、佤等民族伴茶而生,和谐相处。他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认为万物有灵、茶亦有魂;他们顺应自然,绿色发展,与山水林田等自然万物相互依存、融为一体;他们保护自然,使景迈山历经千年依然生机盎然。

茶因森林万物而兴,万物因人的尊重顺应保护而生机勃勃,人因森林万物和茶而生生不息。这,就是景迈山人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智慧。

景迈山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和坚守,生动地阐释了“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理念,这正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践行。这一智慧和实践,对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具有突出的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普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上一篇: “林茶共生 人地共荣—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选2024年度亚洲遗产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
 下一篇: 在景迈山,感受从日出到日落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