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专题栏目 >>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
澜沧“三举措”加速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澜沧县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2-12-11 阅读: |
今年以来,普洱市澜沧县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统筹边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用好“组团式”科技帮扶资源,三举措加速助力乡村振兴。 一、健全联农带农“新机制”,铺就群众增收“安全跑道”。 坚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引进培育市场主体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联结机制。一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精准招商,引进落地中林中福、云天化、蓝百旺等农业龙头企业23家,培育本地龙头企业68家,辐射培育上下游农业市场主体7187户,建成巨菌草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千亩高标准蔬菜基地、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基地集群。二是建立多措并举的带动方式,以农业市场主体为载体,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集体、农户和龙头企业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全县2.66万户9.75万脱贫人口与243个专业合作社、28家龙头企业实现“双绑”联结,“双绑”覆盖率达97.2%。三是健全常态长效的带动机制,构建“4619”利益分配模式(产出收益的60%归企业,40%归村集体,其中村集体收益中的10%用于持续发展村集体经济,90%农户分配),实现土地流转获“租金”、务工就业赚“薪金”、积分评定分“红利”、配套产业增“收益”,杜绝简单发钱给物,确保联农带农联得实、联得长、联得牢。 二、构建生态经济“新引擎”,打造群众增收“绿色通道”。 突出地方特色,深度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支持农户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一是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打响生态种植“绿色品牌”。依托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和富东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王两个世界唯一标识,发挥普洱茶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在景迈古树茶小镇、景迈山茶产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项目中探索特色种植经济,推进生态文化、民族文化、边地文化与普洱茶文化有机融合,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茶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二是坚持科技赋能增能,打造门前屋后“绿色生态”。发挥科技特派团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引入龙头企业探索打造菌草产业绿色循环生态,建立菌草“以草代料”微生物农业种养的自循环体系,实现生态经济的“农业不缺肥,养殖无污染”。三是发挥民族文化优势,打出休闲旅游“绿色组合”。以传统民族文化为“魂”,促进文旅融合,挖掘和利用民族音乐文化与乡村田园资源,先后打造老达保音乐小镇和班利村文旅园,通过文艺演出、“田园观光”、“村寨夜景展”、“拉祜建筑群”和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方式实现民俗文化体验,打造“拉祜文化+乡村旅游+民俗体验”一站式体验。 三、激发产业顾问“新动能”,拓宽群众增收“康庄大道”。 发挥以朱有勇等院士专家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团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作用,用好“组团式”科技帮扶资源,以科技促增收、保增收。一是抓牢产业规划“指南针”,细化茶叶等“六大产业”具体帮扶措施,科技特派团先后实地帮扶201人次、对接企业和合作社22家、解决技术问题25个、开展技术培训15场次、指导应用新品种17个、创建示范点13个,有效地以现代科技指导产业发展。二是用好产业服务“指导员”,采取实地指导、技术培训、线上解答、送技下乡等多种方式,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着力在良种培育、旱作节水、疾病防控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如改善培育本地品种小耳猪,胎平产仔总数分别达到12.87头、9.91头,胎平产健仔数分别达到12头、9.18头。三是建设产业人才“培训站”,委托科技特派团成员通过“一帮一”“一带多”等方式,加强产业发展结对帮扶及示范带动,已有1000余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参与“六大产业”发展,带动5万余户农户建立“科技兴农”思想,培训本土人才1014人。 |
本文来源:澜沧县融媒体中心 |
上一篇: 普洱文旅+祥鹏航空营销合作首航活动暨“冬游普洱” 旅游线路发布会在澜沧景迈机场举行 下一篇: 普洱:国际生态旅游胜地建设展现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