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综合栏目 |
欢庆“阿朋阿龙尼”
来源: 时间:2022-04-23 阅读: |
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源自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时间由最初的每年农历10月15、16、17日至2006年调整为每年阳历的4月8、9、10日,以体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葫芦萌芽、兴旺发达的时代精神和美好愿望。 每当葫芦节到来,拉祜人民欢欣鼓舞。一大早,他们身着节日的盛装,带着自酿的美酒和糯米粑粑,杀猪宰养,集中在村子里的广场上,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开始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全寨或数寨人同场欢歌起舞,数十或数百支芦笙同时吹奏,刹那间,一种振奋人心的宏大气势将挑拨起人们参与的兴致,场面十分壮观。 午饭后,广场中央放置着一张木桌,桌面上端端正正地插了一枝青翠欲滴的松枝,桌子下面的土地上,插着三支香,缭绕的香火寓示着追随太阳的人平平安安走过一个又一个的白天黑夜。几位老者在场子中央吹响了葫芦笙,边吹边跳,很快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孩童们按捺不住跟在老人的后面,合着芦笙的节拍,以松枝为圆心,手牵手围成了一个圈儿欢快地跳起来,构成了一幅动人的老少欢乐图。男人们吹起芦笙,妇女们跳起欢快的摆舞,舞蹈尽情地表现一年四季中,人们辛勤劳动、丰收喜悦的场景。他们以跳歌的形式感谢上天赐予的阳光雨露、风调雨顺、万物生长,感谢葫芦带给他们生命的圣灵,他们认为生命是永远值得感恩的。 入夜,熊熊的篝火,伴着悠扬的笙音、低沉的象脚鼓,老人们在如痴如醉的歌唱着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里生命的欢乐与不易。一个个凄美、欢乐的故事伴随着老人缠绵舒缓的歌声,仿佛在火光中跳跃,在鼓声中回响,在月色中环绕,在生命之河流淌。就这样,三天三夜中,人们不停地跳着、唱着,唱着、跳着,尽情地欢乐,忘我地陶醉。渴了,喝口米酒,饿了,吃口粑粑,累了、困了,休息一下接着再跳、再唱……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会如春风细雨般影响和滋润着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地域的多个民族。近年来,葫芦节从农村走向了城里,已发展成为凝聚全县五十万各族人民同欢共庆的盛大节日。在这盛大的节日里,县城里到处人潮涌动,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好友和20个乡镇的各族群众相聚在一起共度佳节,共享拉祜文化的无穷魅力。特别在2011年牡帕密帕葫芦广场建成之后,节日的氛围显得更为浓烈。在空旷的露天舞台上,山歌对唱、各民族原生态歌舞展演,真可谓风格迥异。歌,一曲接着一曲,舞,一台连着一台,唱的、跳的都在借助这个舞台尽情的展示各自的风采。台下,以广场偌大的葫芦为中心,本县的、外来的,拉祜、阿佤、傣家人、布朗……,大家不分你我,不分族别,不分男女老少,共同领略各种民间文化习俗带来的无限快乐。场内场外,每年不同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烘托出了全县各族人民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 如今,随着国家文化惠民工程的不断推进和普及,葫芦节从拉祜族的个体狂欢变成了拉祜族及其他世居民族同欢共度的集体大联欢,从过去单纯的祈福活动变成了现在传承和纳新的一个包罗万象的传统节日;成为社会各界朋友相约澜沧、了解澜沧的盛会;成为中外客商投资澜沧、发展澜沧的平台;成为宣传澜沧、推介澜沧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作者:杨正龙 现供职于澜沧县融媒体中心) |
本文来源: |
上一篇: 景迈山古茶林 下一篇: 班利是个好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