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首页 >> 综合栏目 |
传承弘扬非遗文化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来源:澜沧信息网 时间:2023-12-18 阅读: |
近年来,澜沧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非遗保护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澜沧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先后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继出台《拉祜文化保护传承决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关于加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施办法》《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构建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芦笙舞、牡帕密帕),传承人3人;省级名录14项,传承人19人;市级名录39项,传承人87人;县级名录8项,传承人143人。有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区4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1个。全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4个,现有馆藏文物1548件。 二是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开展拉祜竹编技艺、景迈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等文化遗产项目立项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申报基础材料,规范档案、层层评估、逐级审批。在每个乡(镇)规划建设了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点,作为乡(镇)展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研究制定《牡帕密帕》和拉祜族《芦笙舞》的保护与传承方案和措施,组织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新建制内容丰富、情节更完整的文字和音像资料。自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以来,先后组织相关部门分批深入20个乡镇355个自然寨,普查了与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相关的52个项目,235个传承人,编撰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作为范本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被列为“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综合试点县”。 三是非遗保护能力水平不断提升。除了在非遗日常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娃娃抓起”计划,在全县各中小学校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进校园”活动,通过传承人的现场操作、演示和讲解,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组织各级传承人参加省、市、县级非遗培训班5期,展演2期,为传承人创造和提供展示平台。组织传承人参加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启动活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传统乐器周武侯区主题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全县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之一。 四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不断凸显。先后推出一批以民族歌舞演艺、传统技艺展示为主的文化体验游项目,以文化活动吸引游客来澜观光体验,感受澜沧文化魅力。围绕特色非遗文化,推出“普洱市—大歇场—老达保—西双版纳”“澜沧县—老达保—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西双版纳”等一批非遗旅游线路。通过非遗项目将景区“串珠成链”,让游客跟着非遗游澜沧,有效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将全县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2023年接待游客658.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46亿元。 五是非遗服务大局能力不断增强。在大歇场建成澜沧县第一家农民画培训基地、绝版木刻创作培训基地。大歇场驿风往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获批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茶马古道博物馆“艺术家第二居所”,并设立为付爱民民族艺术工作室和上海师范大学文创实践基地、李剑锋委员工作室、普洱市文学艺术创作交流基地、澜沧县绝版木刻培训基地。探索文旅融合新形势下的非遗传承保护新路径,推动非物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一批扎根乡间的非遗工坊成为群众富口袋的好帮手。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非遗工坊3个。(澜沧县委宣传部) |
本文来源:澜沧信息网 |
上一篇: 澜沧县委宣传部党支部党建工作亮点纷呈 下一篇: 聚焦两会·开放团组丨云南:带污染的钱再多也不赚 带污染的项目再大也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