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拉祜资讯 通知公告 视频新闻 党建之窗 文化旅游 综合栏目 专题栏目 热点转载
 
首页 >> 综合栏目
 
澜沧县四抓四提做“竹”乡村振兴绿色经济

来源:“澜沧组工”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3-10-22 阅读:

竹塘乡东主村位于竹塘乡东北部,地处国道214线旁,距离澜沧县城17公里,距离乡政府驻地14公里。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814户2879人。东主村建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4个,共有党员60名。

1.jpg

澜沧县竹塘乡特色菜笋产业振兴示范基地

近年来,东主村党总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资源禀赋,探索推行“党支部+科技+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联农带农产业发展模式,聚力打造云南省甜龙竹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园,拓展富民强村“绿色发展”有效途径,实现企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抓统筹提动能。以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倡导、部署和规划为立足点,西南林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技术保障为支撑点,云南澜沧祥茂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运营为增长点,按照绿色蔬菜和有机食品生产规范,抓住发展生态林业,推进区域生态修复与竹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云笋”特色品牌。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基地示范”的模式,抓实民意征求、实地测绘、村委提议、群众商议等措施,摸清千亩集体低产竹林底数,引进甜龙竹种植项目作为乡村振兴发展项目,整合政府703万元财政涉农资金和企业300万项目启动资金,蓄势打造三百亩竹苗培育和千亩生态栽培示范基地、千亩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2.jpg

抓科技提产能。依托“西南林业大学竹藤科学研究院”专家工作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丛生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示范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技能实训班竹业班”实践基地“一站两基地”建设,从规范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方面推进现代化、高标准甜笋产业开发,促进产区农户增收。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笋用为主、综合利用”的思路,通过“农户参与→培训示范→技术推广→市场组织”的方式,推动竹产业基地向适宜主产区、聚集区汇聚,培育竹资源、打造竹景观、增加竹收入,实现甜龙竹高效培育技术辐射和全产业链提质增效。2023年2300亩竹林产鲜笋50吨,产值达25万元以上。

抓队伍提素能。实施“四培养”工程,将5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将2名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将8名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把2名村干部培养成致富能人。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依托“科技小院”,培育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实用人才、科技人才等新型职业农民50名,通过“1+N”帮带机制,由1名新型职业农民结对5户以上农户帮教种植技术,引领720户聚集到发展产业链上,壮大产业发展基础链,实现村组党员干部由“思想先进”到“领富先锋”转变。探索“党组织+企业+农户”产业合作推介模式,将产业搬进农户家中,通过企业提供竹苗、技术跟踪指导、合格产品回收“一条龙”产销模式,63户农户签订合作订单,自种甜龙竹1000余亩。

3.jpg


抓合作提效能。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订单、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形成产业、基地、租金、务工、服务相互串联的致富链,全村62户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每亩每年稳定增收400余元,62名群众通过务工、管理等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通过协调土地、保障企业用工用电用水每年收取服务费20000元。挖掘竹林资源潜力,打造竹景观,发展乡村农家自助“BBQ”、竹制品展销,让竹山变成半小时休闲业态网红打卡点,形成笋从山中出、竹在林中摇、人在景中游的竹旅融合产业模式,实现年产值达25万元。同时,借澜沧景迈机场航空货运市场拓展之际,让“传统山珍第一香”飞上北上广一线城市餐桌,年内空运达20吨。


本文来源:“澜沧组工”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澜沧县四班子领导开展重阳节走访慰问活动
 下一篇: 澜沧县开展2023年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保护项目增殖放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