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拉祜资讯 通知公告 视频新闻 党建之窗 文化旅游 综合栏目 专题栏目 热点转载
 
首页 >> 拉祜资讯
 
马鞍山村:守望相助 共建幸福家园

来源:澜沧县勐朗镇 文:鲍茜茜 时间:2025-03-15 阅读:

图片

澜沧县勐朗镇大平掌村马鞍山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村寨,曾经是大平掌村最偏僻最落后的贫困山寨,国土面积4.56平方公里,海拔1360米,年平均气温19.90℃,全组共48户179人,曾经建档立卡户38户141人,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近80%,曾经是一个贫困程度非常深的直过民族村民小组。

图片

2016年6月3日,华能集团与云南省政府签订《帮扶云南省拉祜族、佤族脱贫攻坚合作协议》,通过华能澜沧江公司对口帮扶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从2016年至2019年投入13.5亿巨资实施精准扶贫,全力帮扶澜沧县“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工作。自2016年华能集团帮扶澜沧县勐朗镇大平掌村马鞍山拉祜族精准脱贫示范村建设项目启动建设以来,重点建设安居工程及附属基础配套设施。华能集团帮扶马鞍山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共计465.35万元,工程开工率和竣工率均达到100%,44间安居房、厨房和卫生间建成使用、平整15750平方米场地、硬化道路8678平方米,实现人畜分离,各家各户门前院落、公共道路上干净整洁,沿路安装的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全村的希望。

图片

如今的马鞍山,玉米地、甘蔗地、柠檬园里硕果累累,一排排、一栋栋依山而建的红墙青瓦房错落有致,一条条宽敞、平整、洁净的水泥路延伸至每家每户,太阳能路灯让黑夜的山寨也亮了起来,小汽车、面包车、拖拉机、摩托车沿路随处可见,村容村貌得到根本转变,群众安居乐业,从“美”打造宜居新村,马鞍山已经成为华能帮扶“直过民族”的示范村、富裕村,村民们的脸上告别了往日的迷茫,脸上写满了喜悦,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一幅幅生机勃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图片

念好“山字经” 打好“四张牌”

图片

第一张牌

巩固稻谷、玉米的种植及甘蔗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传统地位。马鞍山最大的优势就是耕地多,户均超60亩。所以传统粮食的种植不能丢,在保证粮食种植的前提下,继续巩固发展甘蔗产业,由于紧邻勐滨糖厂,地缘优势较为明显,近300亩的甘蔗一直是马鞍山村民最“看得到钱”的产业。

第二张牌

依托国家退耕还林等产业政策,动员村民大力发展坚果、花椒等新兴产业。新一轮退耕还林种植坚果、花椒,国家每亩补助1600元/亩,5年中1/3/5年补助,这是一个很大的增收渠道。5年后坚果、花椒挂果,又是一笔稳定的收入,目前马鞍山农户共种植坚果450亩,花椒255亩。

同时,准备以专业合作社形式引进豪猪养殖,户均4头,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引导农户改变原有的一家一户养殖牛、猪、鸡的模式,转化为集体入股合作社专人养殖的形式,这样,在解放更多的劳动力的同时,畜禽的粪便也能有效利用,村寨卫生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三张牌

依托华能集团投资3000万元(分三期,第一期500万元正在实施)打造的马鞍山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的马鞍山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是澜沧县域半小时旅游生态圈的组成部分,要有超前思维,完善规划,让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乡村特色风貌提升工作,寨子周边要有四季水果园,特色农家乐,休闲栖息地,马鞍山品牌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开发独特的旅游资源、山场资源和淳朴的民风,让游客迎得来,不想走、还想来。建设一个留得住乡愁,也吸引得了游人的美丽马鞍山。

第四张牌

大力开展劳务输出。马鞍山群众目前产业链还没有形成,群众依托现有产业还无法脱贫致富。2019年,马鞍山先后向省内外输出劳务47人(户均1人),人均收入在每月2500元以上。今年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刚开始,马鞍山已经有20多个村民外出务工,其中有7人参加了县政府组织赴上海劳务输出。通过劳务输出,不仅给群众增加了收入,也为山村带来了新的观念。

图片

在2020中国博鳌文创论坛开幕式上,马鞍山拉祜梦想村凭借少数民族的典型性和民族文化赋能传统产业、品牌运营、村村联合的发展思路,荣获2020中国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奖,并成功入驻中国乡创地图。

图片

如今的马鞍山,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3404元增加到2021年的12636元,实现了全组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漫步在村寨中,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共建幸福家园,描绘出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本文来源:澜沧县勐朗镇 文:鲍茜茜 
 
 上一篇: 澜沧酒井致富路上有“蜜诀”
 下一篇: 十三届县委第七轮第一巡察组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反馈巡察情况